游客发表

汲古得修绠,寻真启后人

发帖时间:2025-05-29 08:40:08

  张汝舟先生名渡,汲古自号二毋居士,得修取“毋欲速,绠寻毋自欺”之意。真启安徽省全椒县沙河坊(今章辉乡)南张村人。后人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。汲古一九八二年卒于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(现为滁州师专),得修距生于一八九九年,绠寻终年八十四岁。真启

  张汝舟先生自青少年时代就好学深思,后人勤于写作,汲古经过六十多年的得修不懈努力,写成的绠寻稿子差不多有三百万字。他的真启学问广博,涉及中国古代文、后人史、哲各个领域。只要是当时学术界进行研讨的问题,他都精思详析,深入有据地写成文章。他的早期作品除诗、古文辞外,大多属于声韵、训诂和有关的考据诸方面,而尤以声韵见长,《诗经韵读》和《然疑待征录》就是他早年的重要著作。抗日战争期间,适应教学的需要,他才开始写语法方面的文章。《国文文法》一书是他在蓝田师范学院讲授的教研成果。他由中国固有的章句训诂入手,整理归纳出一套文言语法体系,对我国语法学作出了新的探索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接着又写了《简明语法》一书,给《国文文法》作了进一步浅释。这时他已转到贵州大学中文系,又继续写了一些关于语法方面的讲义和论文,更加充实他的语法体系。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研究,他最初只是为着通晓古书,五十年代才开始写这方面的文章,先后写成《西周经朔谱》《春秋经朔谱》《殷历朔闰谱》以及《再谈屈原的生卒》等著作。六十年代以后,他更集中精力写天文历法方面的论著,先后写成论著多篇,阐明他的古代天文历法体系。他晚年曾经对自己的学术作了自我评价,说道“词不让文,文不如诗,辞章不如考据;考据之中,小学较优;小学之中,声韵较胜;天文历法,技而已矣,何足道哉!”这段话说得既很谦虚,也颇自信。这要从他的治学态度来理解。他的学问,主要从愤悱自强,刻苦努力中得来。虽有师承,但不墨守成规;虽尊重权威学者,但不盲目崇拜权威。因此,他对于自己所学,总不免于自信甚深,而又常怀慊然不足之感,他对于自己古代天文历法的评价,与其说是自贬,毋宁说是自况,是借儒家重道轻艺的思想来自我解嘲。实在说来,古代天文历法是他学术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。

  张汝舟先生的治学方法和精神,主要继承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,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,对古代典籍作深入的探索和解释,凡所称引,都是言而有据。运用他的学说来读先秦书籍,因此也比较地使人感到亲切易懂。但由于新中国建立不久,他就受到错假冤案的压抑,言以人废,文章得不到发表传播的机会,不能参加百家争鸣的行列。他的学说体系,社会上知道的人很少。他深以所学不能自明,不能对祖国学术有所贡献为苦。早在六十年代初,他寄我《临江仙》说:“有身难许国,空下董生帷”。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写照。

  随后,他把所着《西周考年》和《(夏)小正校释》两篇稿子寄给我,要我为之写序。我对于古代天文历法并没有深入研究过,他是知道的,所以要我写序,当有他的微意。司马迁说:“仆诚已着此书,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,通邑大都,则有偿前辱之责,虽万被戳,岂有悔哉!”显然,他是把希望寄托于我,为他空谷传响。但不久,就来了十年浩劫,我只好把两篇稿子复写了两份,分送其他友人,以备万一。

  灾难的十年终于过去。我们伟大的祖国终于拨乱反正,所有冤假错案,都得以昭雪。张先生受邀到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讲学,琅琊山下,弦诵复起。当时张先生兴奋异常,写了一首《八十自寿》诗云:“漫嗟八十老无成,伏枥犹能三五声。湘水殊工沉傲骨,黔人却解恕狂生。著书覆瓿难千卷,觅句闭门未半籯。稍喜卅年逢盛世,红光照我认前程。”只要能为祖国的文化学术贡献力量,他就十分满意,不计其他,于此可见。

  1980年10月,我为研究生读古书须通古代天文历法,和南京师范大学徐复教授、山东大学殷孟伦教授联合发起中国古代历法讲习会,邀请张先生主讲,他的贵州弟子张闻玉、张耿光两同志正在滁州从他进修,担任辅导。他为此写了《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表解》《历术甲子篇浅释》和《谈的用历》以及其他关于月相问题和西周纪年的论争文章,把他的古代天文历法体系全部勾画出来。当时他已八十二岁高龄,身体虚弱,行动极度困难,但精神极为振奋,把全力贯注在这几天讲习中,表现出一位学者对于学术的忠诚态度和责任感,大大鼓舞了所有参加的人,使讲习会取得圆满的成果。

  1981年寒假中,贵州省教育局决定邀张先生重返贵阳讲学,他不以垂老为意,欣然规往,迫不及待地要马上飞去。他的贵州又一弟子程在福同志正在滁州从他进修,负责照料他的行程,特来找我商谈。哪知话音未落,张先生即溘然遐逝。为了把学术贡献给祖国,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,他可以说是到死方休。

  张先生这种为祖国学术文化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精神是一贯的。他在1954年寄诗云:“急雨风回忽放晴,软泥更觉草鞋轻。行人包裹忙收拾,要趁斜阳赶一程。”当时刚刚出了冤狱,刚刚回到教学岗位,他就急切地要把耽误的光阴赶紧补偿起来。正是这种“要趁斜阳赶一程”的精神,使他猛进不已,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。

  前人往矣,来者可追。愿张先生的遗著在学术的长流中,奔腾澎湃,激浊扬清,显示其无限的生命力量!愿张先生的治学精神得以激励多士,发扬光大!

  【本文为已故著名学者王气中先生(1903-1993)于1987年张汝舟先生逝世五周年之际,应全椒县政协文史委之请所作纪念文章,原标题为《张汝舟先生的治学精神》,内容有删节。——编者注】

  张汝舟《二毋室论学杂著选》

 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

热门排行

友情链接